狐惑未必全湿热
徐强 张红姗 霍泉金 刘瑞雪 宋真真
作者简介:1983出生,河北石家庄,主治医师,医学硕士,从事风湿免疫病研究
摘要: 通过对金匮狐惑病原文旨义的探究,指出其病因病机未必全是湿热,临证必当悉心辨析。
关键词: 金匮要略;狐惑病;湿热;临证辨析。
《金匮要略》载: “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,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喝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”“蚀于下部则咽干,苦参汤洗之。”“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”又谓: “病者脉数无热,微烦,默默但欲卧,汗出,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;七八日,目四眦黑。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,赤豆当归散主之。”
根据《金匮要略》对狐惑病的描述,与现代白塞氏病( Beheet’ s di sease)相类似。该病以复发性生殖器溃疡、色素膜炎、皮肤血管炎、滑膜炎为特点,病变可累及口、眼、皮肤、心脏、关节、肺、肾、脑及全身。
纵观古今相关文献,关于狐惑病的发病原因,古人有湿毒、虫蚀、湿热、虚热之说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认为狐惑病发病是因为“湿毒气所为” ,且提出“初得状如伤寒,或因伤寒而变成斯病”。《金匮释义》云“狐惑病者,亦是湿热蕴毒之病”,故治疗上多主张清利湿热。赵以德释“狐惑病,谓虫蚀上下也” ,“盖因湿热久停,腐蒸气血而成瘀浊… …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中,其来渐矣,遇极乃发”。丹波元简认为“虫蚀”并非“虫”上下求食,认为狐惑病之“蚀”是蚀烂之意。魏荔彤言“狐惑者,阴虚血热之病也, 治虫(理解为湿热邪毒为妥)者,治其标;治虚热者,治其本也”。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狐惑病,亦多从祛湿热解毒邪入手。路老认为,本病与湿邪密切相关。现在全球气候变暖,气候潮湿,人们贪凉,空调的使用率明显增加等都会导致湿邪侵袭人体;加之平素嗜食肥甘辛辣、恣食生冷,损伤脾胃;或热病后余热未尽,影响脾胃功能;或长期精神紧张,情志不宣,郁久化火,波及脾胃;或素体脾虚,均可使脾胃运化失职,津液不得转输,停聚而成湿。湿邪伤人最缓最隐而难觉察,其性重浊黏腻,一旦侵入人体则深入脏腑,隐匿经隧,循经上蚀下注,形成本病。同时湿邪又会随人体体质的差异发生不同的变化。或夹热熏蒸;或湿热久停,蒸腐气血,化热成毒,上下相蚀。
故,目前业内,凡遇狐惑,多从湿热入手,尤以刚入业者明显,笔者初接触狐惑患者时亦如此,大多患者效果尚可,但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,个别甚至加重。究其原因,此类患者大多年龄较大,病程较长,体质较弱,从益气养血活血入手,或者在解毒的基础上加入补气药物,反而效果颇佳。然而,如细细摧敲《金贵》原文,究其病机,狐惑未必全湿热。
反观本文第一段,《金匮要略》中有关狐惑病的条文有四:“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喝,甘草泻心汤主”。该条文指出,狐惑病多见于伤寒后期或由伤寒演变而来,故该病虽以余邪化热蕴湿与寒虚相兼致病为主,但因病程、传变等方面的差异,其仍或可见部分伤寒表证的痕迹。纵观全文及其后主治方药,“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”一句,解释为病后正气受损、中气不足、脾胃失和之象更为妥帖。盖伤寒之后余邪内积、中焦受阻、清阳不升,故而神疲倦怠,默默欲眠;上下胞睑属肉轮,司眼之开合,由脾所主,脾气亏虚、中焦受阻、胃失中和,则目不得闭、卧起不安,并可见到“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”等症。此时湿热余邪发毒于九窍而成蚀,发于上部之咽喉者常见声音嘶哑不利,故称之为惑,见于阴部者则称之为狐。结合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面部色诊条文,笔者认为“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”并非直接描述面部病状,而是解释狐惑病的发病原因,即指出了该病或可因于风兼热,或可因于虚瘀兼劳,或可因于寒湿兼气血亏虚等,这些都是狐惑病作为伤寒变证发病的前提条件。该条文最后开立辛开苦降之甘草泻心汤为主治方药,也印证了该病证之枢机在脾胃,当以此入手论治。
“蚀于下部则咽干,苦参汤洗之。”该条文指出,狐惑病虽常湿热并重,但上下病变的湿热偏性各有侧重。下部病变者,除下部症状外,其上部表现当仅见咽干等津液不布的证候表现,热的其他症象相对少见。此外,这一句还特别强调出了阴部之症尤以湿象为重,故而每以瘙痒为突出,选用苦参熏洗其意也重在燥湿止痒。这与临床上阴部炎性病变的表现和治疗原则是一致的。
“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”病变在肛肠部位者,除仍可用苦参熏洗之外,还可使用燥湿收敛、解毒消肿的雄黄烧而局部熏之。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官窍相比较,肛肠部位多有秽浊与痰瘀纠集,易于酿成湿毒,且其外周皮肤偏厚,耐受力强,方才选用雄黄攻邪。
“病者脉数,无热,微烦,默默但欲卧,汗出,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,七八日,目四眦黑,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。赤豆当归散主之。”数脉多见于热证,然其言无热,当指无有表热,而系已经局限于某处局部的热毒所致,局部有郁热不能宣达,但全身不甚,且未及心,故仅见微烦不适,神倦嗜卧。病发于眼部,多因热毒上攻,三四日即可见到眼目赤如鸠眼,若不及时施治则易于伤及心络,热蒸血腐,必致两眦血轮蕴腐色黑。能食者言其胃气足、气血旺,易成脓且有托脓外出之力,属实证,此前所言其汗出亦为热达于上而见到的头汗,故以赤豆当归散在清解之中托毒外出,给其以出路;据此推测,若遇不能食者,则表明正亏气虚,尚不足以聚腐成脓且托其外出,其汗则为胃气不足、表卫不固之象,可先给予当归补血汤调治,赖补中见托而收效。
从以上条文我们可以看出,狐惑病在眼部、咽喉、阴部、肛肠部位发生的病证特点和病机要点各有侧重,热湿虚寒毒瘀痰等病理因素也有度和质的差别。总体而言,聚邪发毒之局部以实证为主,而虚于中为次。故狐惑未必全是湿热,临证必当悉心辨析。